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排行 >专论 | 阮桂君:浅谈自媒体环境下的方言分享与传承【转发】

专论 | 阮桂君:浅谈自媒体环境下的方言分享与传承【转发】

2023-05-10 14:56:27


一年前,我在喜马拉雅FM上,曾经出于好奇把自己讲的几个有关家乡方言的音频分享了一下,将“马屁不穿帮”、“寿头女婿夸马”、“爹娘相关的词语”、“山芋艿和洋芋艿”四个小音频录制后上传。后来因为事情忙,也没有时间再上传更多的内容。实际上,我希望借助互联网平台,以语音或视频的方式,把每个人自己所了解的乡土文化展现出来。因为方言的特殊性,很多内容我们无法准确地用文字写出来,但语音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马屁不穿帮”、“寿头女婿夸马”、“爹娘相关的词语”、“山芋艿和洋芋艿”这四个话题,我全部都是用家乡话讲的。后来我也把这些内容用普通话讲过一遍,从效果来看,比不上家乡话的表达。但是从语言文化推广的角度看,用普通话解说也有它的优势,它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一地的方言。


可在喜马拉雅FM上搜索“麻辣宁波话”或复制以下网址收听:

http://www.ximalaya.com/58301860/album/5161470/



今天在和母亲闲聊的时候,讲到清明节的习俗。母亲为我详细地讲解了清明祭祀、上坟等习俗,我发现好多内容都是我记忆中所没有的。比如:艾青糰放在墓碑上或坟前,是为了给放牛的孩子留点吃的;坟前放鞭炮是后来才有的风俗,以前是没有的;烧纸钱的时候,一定要分说清楚哪些是给谁的;夫妻同穴,不管在世与否,坟碑上两个人的名字都是要写的,故去的名字用黑色的油漆,尚在人世的,名字是红色的,等等。

虽然小时候参加过全程的清明扫墓祭祖的仪式,但是作为参与人的我,和作为主持仪式人的母亲,在对清明风俗的了解深度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一代又一代间,有些东西在无形之中被磨损,好多传统也因此而断了传承

由此我突然想到,我们是否可以在网络端分别准备两份甚至更多份的录音材料。例如我将母亲的材料作为一个专辑,我自己的讲述作为另一个专辑,母亲用家乡话讲述,我用普通话讲述,两相配合,彼此印证,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


我跟学生上通识课和慕课《方言与中国文化》的时候,常常和他们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是具有人文觉醒的人,对自己所处国家、民族的文化,需有自觉的情感。有着文化觉醒的人,会有意识地搜集整理身边的语言文化,分享给更多的人。

当然,自发的文化保存工作会显得杂乱无章,有很多素材也会因为缺少专业的指导而降低价值。所以,在语言文化民间保护层面,尚需有据可依、简易可行的操作手册,在里面分门别类列出需要录制的内容,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各种可参考、可复制的方案。

当越来越多的城乡本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到语言文化保护的队伍中来,将自己的乡音在自媒体平台上加以分享,坚持一点一滴的、积少成多的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自己,乃至子孙后代受益无穷!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方言与文化”)


往期回顾:

方言与美食(音频)| 罗雪花: 青春做粄好还乡(梅县南口话)

方言与美食丨客家清明粄 ——今夕正清明,人心自愁思

方言与美食(音频)丨朴籽粿 ——潮汕清明节中的“抹茶蛋糕”【重发】


编辑丨小郭

审读丨章策

责编丨老甘

投稿邮箱丨jnufyzx@163.com

语言资源快讯 实用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