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色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超过2800人阵亡,至少7500人受伤,大约500人被俘。此战令这个中东“袖珍大国”痛到了骨子里。
如果按这个比例,美国在越战中的死亡人数就将是20万人!同时,战争过程中以色列军队一度面临崩溃,国内武器弹药储备趋于枯竭,全靠美国紧急输血才转败为胜,使得本来就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犹太民族更加陷入一种受制于人的危机感之中。
因此,以色列国防军特别是陆军,并没有把这场战争当做胜利来看待,反而从部队的战略构想、编制体制、兵种构成、装备结构等方面立即进行了反思,“梅卡瓦”这种以色列自行研制的坦克便应运而生。
“梅卡瓦”一词在希伯来语里就是“战车”的意思。提到梅卡瓦的诞生就要从以色列的塔尔将军说起。作为当时主管装甲兵装备发展的装甲兵总监,塔尔少将是世界上几乎绝无仅有的亲身经历过装甲战斗的坦克项目负责人。他丰富的坦克作战经验,使梅卡瓦坦克在设计思想上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浓厚的以色列风格,完全站在以色列坦克手的角度来考量,为未来的中东战场量身定做。
经历过前几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国防军已经占领了广大的阿拉伯土地,相对于它仅仅300万人口来说,防御变成了今后作战任务的重心。
其实在“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就奉行防守反击的战略,但面对阿拉伯军队多年整军经武的成果,特别是前苏联援助的数以千计的T-55以及新式的T-62坦克、大量的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等武器的进攻,以色列国防军的M60改进型“马加奇”、“百人队长—肖特”等主战装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已经不占上风。
前线部队差一点就顶不住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后备装甲部队动员时间非常仓促,北线戈兰高地的叙利亚坦克已经看见了加利利湖荡漾的湖水。
有鉴于此,梅卡瓦最重要的性能便是防御力。坦克设计中,追求机动性、火力和防御力三者的平衡似乎都是坦克设计师奉行的“铁律”,但塔尔将军认为“防护力的下降会导致坦克不敢实施机动,反而导致了机动性的下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思路,也是只有亲身经历过战斗的人才能悟出的想法。
为了增强防护力,梅卡瓦战斗全重达到了60吨,全身采用了间隔装甲。特别是为了提供额外的防护力,不惜以增加整体高度和维护难度为代价而采用了动力-传动装置前置的总体布置方案,简直达到了离经叛道的程度。
此外,为了降低被弹面采用楔形炮塔,为了防止弹药殉爆,将主炮弹药储存在特质的耐热容器中并保存在炮塔座圈下方,将坦克的系统设备安置在乘员的周围,为乘员提供基础防护,在炮塔后部加挂挂链等等,所有的细节都贯彻在提高防护和生存能力上。
以色列人铁了心要在下一次战争中,当阿拉伯军队的坦克集群爬上戈兰高地时,面对的是一座座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可以长期坚持作战的“移动的装甲堡垒”。
因此,梅卡瓦在动力系统前置后,坦克后部空出的位置变成了一个能装载5-6名武装步兵的载员室;把单车主炮弹药基数提高到200发(一般标准基数为62发),辅助武器有3挺机枪和一门内置60毫米迫击炮,甚至连担架和急救器材这些细节都考虑了进去。
这样,梅卡瓦就除了是一辆坦克以外,同时变成了装甲人员输送车、自行迫击炮车、自行弹药车、装甲救护车,是名副其实的移动装甲堡垒。
但如果仅仅把梅卡瓦视作被动防御的武器系统那就大错特错了,梅卡瓦的设计思想是进攻战术和防御战略的统一。也就是说它依然把在一对一的坦克对决中干掉对方作为核心目标。对于以色列这样资源贫乏的小国来说,先保存自己再消灭敌人是唯一正确的思路,但这并不代表梅卡瓦没有锋利的獠牙。
以色列军方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梅卡瓦安装了一门能够获得最大威力的坦克炮。第一代梅卡瓦MK1装备了一门L7105毫米线膛炮,配备以色列公司在美国技术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数字化火控系统,以及长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可以在较远距离击败前苏联出口型T-72M。
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梅卡瓦”MK1通常被置于进攻队形的最前方。根据统计,战争中至少有11辆叙利亚军队的T-72M被梅卡瓦击毁。要知道,T-72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坦克之一,虽然前苏联出口型的装备一向缩水,但仍然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值得一提的是,梅卡瓦取消了车长炮塔,因为以色列装甲兵的传统是车长大部分时间必须露头指挥以获得更好的战场观察感知能力,这与阿拉伯军队照搬苏军条令进入战场必须关闭舱盖的做法完全不同,因此也取得了截然不同的作战效果。
1974年11月,“赎罪日”战争结束后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第一辆梅卡瓦样车就走下了生产线,但梅卡瓦其实是装配出来的。以色列是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资源贫乏,缺乏重工业基础的国家,要真正实现梅卡瓦的设计理念其实很困难。
犹太人务实精细善于统筹的特点在这项装备研制计划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整体和各子系统设计方案拿出来后,以色列便开始向整个欧美世界寻求现成的成熟技术。从美国购买装甲板、火炮、发动机、传动系统、火控系统,从英国购买悬挂系统和车载辅助武器,以色列自行装配。
为了节省成本和加快生产,直接把国防军的军械仓库改造成装配车间,真正做到了有什么条件就干什么事情。梅卡瓦就是这样一辆用“二流部件”堆砌起来的坦克,但却是以色列装甲部队最得心应手的装备。1978年4月,第一批40辆梅卡瓦主战坦克交付部队。在此后的黎巴嫩战场与巴解组织和叙利亚正规军的装甲作战中,梅卡瓦一马当先取得了理想的战绩。
从本质上讲,梅卡瓦是一种以守卫边界而设计的移动堡垒,它是在中东战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针对全重较轻,火控系统落后、火炮俯仰角度小的前苏联出口型坦克而研制的。其反传统的设计在防护性和多用途上取得优势的同时,也牺牲了机动性和维修的便利。
在中东战场上横冲直撞的梅卡瓦一旦遇到与同等技术级别的坦克在陌生地域进行大规模坦克战的情况,基本上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为了奖励埃及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出口了M1A1,英国和法国也向阿联酋和卡塔尔出口了挑战者和勒克莱尔,西方国家的新锐坦克涌入了阿拉伯世界。这令以色列着实紧张了很久。以色列深知,这些西方坦克如果运用得当,梅卡瓦基本不是对手。当然,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
当然,梅卡瓦也在不断进化,从上世纪70年代的MK1发展到了如今的MK4,作战目标从与苏制坦克的正面对抗,转化成了面对单兵反坦克武器四面八方的攻击,装甲、火炮、火控、动力等性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现在的梅卡瓦装备了高性能复合装甲,坦克炮口径也提升到了115毫米,从MK3型开始动力系统的性能也达到了“豹2”的水平,已经具备了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综合性能。但其动力前置的整体布局并没有改变,生存性第一位的设计思想也没有变化。
在一次次的战争漩涡中,梅卡瓦能够被击毁,但乘员逃生的概率是所有装甲战车中最高的,这也证明了这项上世纪70年代的设计极其出色!